
最近跟幾個茶友聚會,聊到五年熟普洱,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家泡出來的顏色五花八門,有的像醬油,有的像紅酒,還有的居然是淡黃色!更離譜的是,有人花了大價錢買的“陳年普洱”,泡出來顏色比新茶還淺,當場就炸鍋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我們都被坑了?別急,今天就來扒一扒五年熟普洱的顏色那些事兒,幫你擦亮眼睛,少走彎路!
下面這些是茶友們最常遇到的困惑,咱們一個個來拆解:
顏色深淺主要看:發(fā)酵程度、存儲環(huán)境和沖泡手法。發(fā)酵越充分,顏色越深;南方濕熱環(huán)境存出來的茶,顏色通常比北方干燥環(huán)境存的要深;泡茶水溫高、浸泡時間長,顏色自然更濃。記住,**顏色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符合茶本身的特性。比如有些高端熟普,即使存放五年,顏色依然紅濃透亮,而不是死黑一團。個人覺得,那種看起來像紅酒一樣的顏色,才叫有高級感!
理想狀態(tài)是**紅濃透亮**,像紅酒但又比紅酒更亮一些。湯色均勻,沒有渾濁感,杯壁會掛著一圈金邊(茶油光)。如果顏色發(fā)黑、發(fā)暗,或者有明顯沉淀物,那就要警惕了。我曾經(jīng)買過一次顏色特別深的茶,結(jié)果泡開一看,茶湯里全是碎末,簡直想原地爆炸!所以啊,**眼見不一定為實**,但可疑的顏色一定要多留個心眼。
簡單說:新茶偏栗紅,三年茶開始轉(zhuǎn)深紅,五年茶進入紅濃階段,十年以上可能呈現(xiàn)寶石紅。但注意!**顏色不是唯一標準**。有些黑心商家會用化學催熟,讓新茶變深色。辨別方法:看葉底(泡開的茶葉),真年份的葉底有彈性,假年份的又黑又爛。還有個**土方法**:聞干茶香,五年茶應該有陳香,不是簡單的霉味。
年份 | 正常顏色 | 葉底狀態(tài) |
---|---|---|
新熟普 | 栗紅色 | 硬脆 |
三年熟普 | 深紅色 | 開始軟化 |
五年熟普 | 紅濃透亮 | 有彈性 |
太有關(guān)系了!水溫、浸泡時間、茶水比例都能影響顏色。**水溫越高顏色越深**,但高溫會燙出苦澀味;**浸泡時間長顏色加深**,但容易泡出雜味;**茶多水少顏色濃**,但口感可能失衡。我的經(jīng)驗是:五年熟普用95℃水,第一泡5秒出湯,之后每泡加5秒,這樣顏色和風味最平衡。記住這個口訣:“高溫短時,漸次延長”,保你泡出好顏色!
不一定!有些**高端古樹熟普**,即使存放五年,顏色依然偏淺,但湯感醇厚。就像那些“白富美”普洱,顏值(顏色)可能不高,但內(nèi)涵(口感)一流。 如果只是顏色淺但**茶味足**,也可能是制作工藝特殊。所以別光看顏色,要綜合判斷。我有個朋友就喜歡這種“清湯綠茶”,他說喝起來特別舒服,確實,有時候真沒必要追求“醬油湯”!
好茶的顏色是**鮮活有光澤**的,像流動的瑪瑙。差茶的顏色是**死氣沉沉**的,像陳年醬油。具體看:1)顏色是否均勻;2)是否透亮(對著光看);3)冷后是否變渾濁。高品質(zhì)五年熟普冷后依然清亮,劣質(zhì)茶一冷就渾。我試過一次,好茶冷了像紅酒,差茶冷了像米湯,差距一目了然!記住:“好茶不怕冷”,這句話真沒錯。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原料差異**,不同季節(jié)、不同山頭的茶葉,本身內(nèi)含物質(zhì)就不同;二是**工藝波動**,即使是同一廠家,不同批次發(fā)酵溫度、濕度控制也會有差異。就像人化妝,今天用的粉底和明天用的肯定有差別。所以別糾結(jié)于顏色必須完全一致,**風味穩(wěn)定才是關(guān)鍵**。我有個茶商朋友說,他們廠里兩批茶差三天出廠,顏色居然差了半個色號,真是細思極恐!
不全是!有些**老茶頭**(緊結(jié)的熟普)泡出來顏色偏黑,但口感醇滑,這是正常現(xiàn)象。但如果顏色發(fā)黑且**伴隨異味**,那就要小心霉變茶了。辨別方法:聞干茶香,霉變茶有刺鼻酸味;看葉底,霉變茶發(fā)黑發(fā)黏。我踩過一次坑,買了個顏色超黑的“老茶”,泡開一股怪味,當場想哭!所以記住:“聞香看底”,永遠不過時。
最后想說,五年熟普洱的顏色確實是個技術(shù)活,但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測的東西。多喝多對比,自然就能找到感覺。記住,喝茶是為了開心,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懂茶。如果哪天你泡出一杯顏色特別好看的茶,結(jié)果味道一般,那還不如泡杯速溶咖啡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到大家,少交點“學費”,多喝點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