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普洱茶,尤其是生茶,是茶界的一顆明珠。從毛茶到成品,每一步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比如,曬青毛茶經過殺青、揉捻、曬干,再壓制成型,最后陳化,風味才愈發醇厚。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就像一場時間的修行。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同樣是普洱,有的十年陳放依然生澀,有的五年就順滑如絲?其實,問題就出在工藝上。比如,殺青溫度差10℃,葉底顏色就會從翠綠變成黃綠,苦澀味也會增加30%!很多茶友抱怨自己存的茶沒變化,可能就差了這一步。
其實,毛茶篩選比你想的還要挑剔。比如,一級曬青毛茶要求條索完整率≥95%,雜質含量≤0.2%。我去年在勐海茶廠看到,工人們對著陽光挑揀茶葉,像是在找針一樣仔細。記得有位老師傅說:“好茶胚子,看一眼就知道能不能出好茶。”
殺青溫度就像踩油門,不能猛也不能松。比如,傳統鐵鍋殺青,鍋溫從180℃降到160℃要控制在15秒內,否則葉綠素損失率會翻倍!不過現在很多小作坊還是憑經驗,溫度差5℃,茶多酚氧化程度就差20%。我有個朋友就吃過虧,殺青溫度高了,結果茶湯像洗腳水一樣渾濁。
揉捻其實是門手藝活。比如,手工揉捻要“輕-重-輕”,壓力差10公斤,茶汁流失率就不同。其實,機器揉捻效率高,但均勻度比手工差15%。我去年去茶山,看到阿婆們揉捻時哼著小曲,茶葉在她掌心翻滾,像是在揉面團一樣有節奏。
曬干不是曬太陽那么簡單。比如,晴天曬6小時,茶葉含水率能降到8%以下;陰天曬8小時,可能還剩12%。其實,曬場朝向也很關鍵,朝東的比朝西的干燥速度慢20%。記得去年梅雨季,茶農們把茶葉鋪在竹席上,像晾衣服一樣一層層翻曬,生怕受潮。
壓餅看似簡單,其實學問不少。比如,傳統石模壓制,每公斤茶需要1000次敲擊,密度才能達標。其實,機器壓餅效率高,但透氣性比手工差30%,影響后期轉化。我親眼見過老師傅壓餅,動作行云流水,茶餅邊緣清晰得像用尺子量過一樣。
陳化就像釀酒,急不得。比如,在濕度65%、溫度25℃的環境下,頭3年轉化速度最快,之后逐漸放緩。其實,現在很多茶倉技術已經能做到模擬自然陳化,但成本要高50%。我有個收藏多年的老茶,打開時那股陳香直沖鼻腔,比新茶多了一種說不出的韻味。
問題解讀:普洱生茶工藝爭議最大的就是“快速陳化”技術。比如,有商家用高溫高濕加速轉化,3個月就能做出5年陳味,但茶多酚含量卻下降了40%。其實,就像老話說的:“急不得,慢不得。”真正的普洱,還是得靠時間慢慢滋養。
其實,做普洱就像養孩子,每個階段都需要精心呵護。比如,曬青時翻曬次數少了,后面陳化就容易發霉;揉捻時用力不均,茶湯就會苦澀。不過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這些太麻煩,更愿意喝即飲茶。但說實話,那種等待中誕生的風味,是機器永遠做不出來的。
你聞過剛殺青的茶葉香嗎?那股青草香混著鍋溫的熱氣,像陽光曬在草地上的味道。其實,這就是普洱的魅力,簡單卻又復雜,就像人生,需要細細品味。
大家還看了:
普洱茶制作方式 制作普洱茶的步驟 普洱茶制作流程 如何制作普洱茶
Copyright ? 2000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