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最近刷小紅書,看到好幾個姐妹吐槽買翡翠手鐲踩坑,有的花了大幾千結果買到玻璃,有的說是天然A貨結果戴幾天就變種發黃。我也是去年被我媽拉著去玉器街,花了一萬五買了個“冰種飄花”,回家查了證書發現是處理過的B貨,氣得我直接把那玩意兒扔抽屜里吃灰了。感覺這翡翠市場水深得很,今天就來跟大家嘮嘮,到底怎么才能不花冤枉錢買到心儀的手鐲,2025年了必須避坑!
簡單說,A貨就是純天然的,沒經過化學處理;B貨是經過強酸浸泡漂白再注膠的,時間長了容易變種;C貨是染色貨,顏色是人工加進去的。還有BC貨,就是又漂白又染色的。現在還有D貨,根本不是翡翠,是其他石頭冒充的。記住,買手鐲一定認準A貨,別貪便宜。
種就是指翡翠的質地,越細膩越好,行話叫“種老”;水就是透明度,越透越好。常見的有豆種、糯種、冰種、玻璃種,從差到好排排站。豆種最常見最便宜,玻璃種最頂配最貴。我的建議是,新手別追求玻璃種,容易買到假貨,糯種和冰種性價比高些,戴著也舒服。別光聽賣家忽悠,自己多看看實物。
翡翠顏色很多,綠色最貴,還有紫羅蘭、紅翡、黃翡等等。綠色里又分帝王綠、陽綠、豆綠,帝王綠最貴但少得可憐。記住幾個點:顏色要均勻自然,不能看著假假的;綠色要有“色根”,就是顏色深的地方向四周擴散的感覺;別買顏色特別艷麗又價格低的,很可能染色。
手鐲分圓條和扁條。圓條比較復古,扁條更貼合手腕。還有福鐲、平安鐲這些說法,其實就是形狀不同。工藝也很重要,看手鐲邊緣是否平滑,拋光是否到位。有些手鐲有瑕疵,比如石紋、棉絮,這是正常的,關鍵看瑕疵是否影響整體美觀和結構。賣家如果強調“完美無瑕”,你要小心了。
買翡翠一定要求看權威機構出具的證書,比如國檢NGTC。證書上會寫明是不是天然翡翠(A貨),有些證書會寫“處理”或者“注膠”,那就是B貨或BC貨了。注意證書上只寫“翡翠”沒寫“A貨”的,也可能是B貨或C貨。拿到證書后,可以自己上網查編號,看是不是真的。別被小作坊的證書騙了。
翡翠價格跨度極大,幾百塊到幾百上千萬都有。新手別一開始就追求高價位,容易買到假貨。根據自己的預算來,幾千塊也能買到不錯的糯種或冰種手鐲。記住,一分錢一分貨,但不是越貴越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別被銷售天花亂墜的描述沖昏頭,冷靜點。
手鐲圈口大小很重要,太緊勒得慌,太松容易滑落。一般比手腕最粗處大1.5-2厘米比較合適。可以去實體店試戴,或者讓賣家根據你的手圍推薦。還要考慮厚度和寬度,喜歡厚實感的選粗條,喜歡秀氣的選細條。我的經驗是,先選自己喜歡的款式,再考慮尺寸,別本末倒置。
翡翠怕摔怕磕碰,也怕高溫和化學物質。平時戴的時候注意別碰到硬物,洗澡、游泳、做家務時最好摘下來。翡翠也需要“呼吸”,別一直放在密閉的塑料袋里,可以放在布袋或木盒里。偶爾用軟布擦擦,保持干凈。我的手鐲現在就放在抽屜里墊著軟布,想起來就拿出來看看,雖然生氣但也不舍得扔。
買翡翠手鐲是個技術活,也是門學問。多看多問多比較,別怕麻煩,別貪便宜,盡量找靠譜的商家。2025年了,希望姐妹們都能避開這些坑,買到稱心如意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