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嘿,你!是不是也經常聽人說“玉石”啊、“翡翠”啊,但心里直犯嘀咕,這玩意兒到底有啥不一樣?別急,咱這就來嘮嘮嗑,把這事兒給捋順了。作為一個在玉石圈里摸爬滾打多年的“過來人”,我跟你講,這其中的門道,可真不少呢!
其實啊,"玉石"這詞兒,在咱們老百姓嘴里,有時候用得有點“泛”。嚴格來說,“玉”和“玉石”可能還有點區別,但日常交流中,大家基本都混著用。你想想,像咱們熟知的和田玉、翡翠,都被統稱為“玉”對吧?
當你聽到“玉石”時,先別急著對號入座,它可能指的就是咱們下面要聊的翡翠,也可能是其他種類的玉石,比如和田玉等等。這就像說“水果”,它可以是蘋果,也可以是香蕉,對吧?
好多人啊,一看到有些東西長得綠油油的,就覺得是翡翠,尤其是那些價格比較親民的。但!這里頭水很深!很多時候,你買的可能是石英巖玉,而不是真正的翡翠。我當年就差點栽在這上面,真是哭笑不得啊!??
你想想,這倆東西的“出身”就完全不一樣。
從成分上看,一個偏“鈉鋁”,一個偏“硅”,這差別可就大了去了!就像一個是“高材生”,一個是“普普通通的好學生”,雖然都是學生,但底子不一樣嘛!
*注:成分不同,直接導致了它們后面一系列物理性質的區別。*
這倆東西長啥樣,內部結構也大相徑庭。
這就像蓋房子,一個是用鋼筋水泥編織的框架結構,一個是用磚塊壘起來的。哪個更結實、更抗震,你心里應該有數了吧?
我有時候拿放大鏡仔細瞅翡翠,能看到那種絲線狀的、交織在一起的感覺;但石英巖玉,就顯得比較“顆粒感”,或者說像隱晶質的那種細膩,但絕不是那種交織的纖維感。這點對咱們普通玩家來說,有點難,但多看多對比,還是能感覺出來的。
說到硬度,你可能覺得“哇,這玩意兒好硬!”,但這里頭又有個誤區。
特征 | 翡翠 | 石英巖玉 |
---|---|---|
硬度 (莫氏) | 約 6.5 - 7 | 約 6.5 - 7 |
密度 (g/cm3) | 約 3.33 - 3.36 | 約 2.65 - 2.70 |
看!硬度上,這倆其實差不多,都在6.5到7之間。金剛石才是10,玻璃大概5.5。你用指甲刮,都刮不動,用小刀劃,也劃不花。光靠硬度,還真不好區分。
但是!密度就不一樣了!翡翠的密度要大得多!差不多是石英巖玉的1.2倍。這意味著啥?意味著同樣大小的一塊,翡翠會沉甸甸的,拿在手里有壓手感;而石英巖玉會感覺輕飄飄的,有點“虛”。你試試,找兩塊差不多大小、外觀也差不多的,一手一個掂量掂,說不定能感覺出來呢!這得你有對比物才行。
不過密度這事兒吧,咱自己在家也沒法精確測,得靠專業儀器。但“上手重”這個感覺,還是很有用的。
顏色,絕對是區分這兩者的一個超級重要的方面!這里頭門道可多了去了!
**翡翠的顏色**,那叫一個豐富!
而且,好的翡翠顏色,那是有層次感的,不是死板板的一塊顏色。顏色和底子融合得自然,過渡得舒服。光澤呢,通常是玻璃光澤,亮亮的,有“水頭”(就是通透的感覺),看起來水靈靈的。?
**石英巖玉的顏色**,相對就單一一些了。雖然它也能有各種顏色,但天然的顏色通常沒那么豐富和“高級”。
而且,石英巖玉的顏色,尤其是染色的,往往分布特別均勻,顏色也很“干凈”,一點雜色都沒有。光澤呢,通常是蠟狀光澤或者油脂光澤,看起來不如翡翠那么亮那么“跳”。有點像塑料感?不是貶義哈,就是一種視覺上的區別。
你看,同樣是綠色,翡翠的綠可能深邃、靈動、有變化;而石英巖玉的綠(尤其是染色的)可能就是一片“死綠”,均勻得有點假。這點太重要了!記住!看到那種綠得賊均勻、賊正的“翡翠”,價格又特別美麗,你就要小心是不是石英巖玉染色了!
光澤這東西,也挺玄學的。翡翠的光澤,前面說了,是玻璃光澤,亮亮的,反光強。而且,好的翡翠還有“水頭”,就是透明度好,光線能透進去,看起來水汪汪的,很鮮活。
石英巖玉呢,天然的一般是蠟狀光澤或油脂光澤,不如翡翠亮。雖然它也可以被打磨得很亮,但那種亮,和翡翠的玻璃光澤還是不一樣的,感覺有點“悶”。而且,天然石英巖玉的透明度通常不如翡翠,要么不透,要么透得“死板”,沒那種靈動的水感。
染色后的石英巖玉,光澤會更差一些,可能看起來有點“灰”,或者“悶”。
說來說去,最直觀的區別,可能就是價格了!
**翡翠**,尤其是品質好的翡翠,那價格可是天價!動不動就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一塊!為啥?因為它稀少啊!好料子越來越難找,開采難度大,而且加工也復雜。物以稀為貴,懂吧?而且,翡翠在咱們,文化底蘊深厚,大家都喜歡,市場需求大,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石英巖玉**,那就親民多啦!因為它原料豐富,加工相對簡單,價格通常就幾百、幾千塊錢。也有高端的石英巖玉工藝品,但和頂級翡翠比,那價格差可不是一點半點。
如果你買到的“翡翠”價格特別便宜,你又不確定,那很大概率就不是真翡翠,可能是石英巖玉或者其他料子。一分錢一分貨也不是絕對的,但可以作為參考嘛。
其實吧,區分這兩者,有時候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搞懂的。需要多看、多摸、多對比。我當年也是買過幾次“教訓”才慢慢有點心得。不過沒關系,誰不是從新手過來的呢?只要用心,總能學會的!
希望這篇嘮嗑式的分享,能幫到你,讓你在接觸玉石的時候,少走點彎路,多一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