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哎呀媽呀,買玉這事兒,真是讓無數新手操碎了心!尤其是聽到什么“無結構”的玉,眼睛都亮了,感覺撿到寶了,結果呢?完全無結構的玉石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如果誰跟你說有完全無結構的玉石,那八成就是想騙你的錢,比如那些假冒的玻璃碧玉之類的。
咱們先搞清楚,“無結構”到底是個啥意思。“無結構”不是指玉石里面真的啥都沒有,而是指你用肉眼看,或者拿燈照,發現不了明顯的結構特征。 就跟咱們看遠處的山,近看有石頭草木,遠看就一團模糊的影子似的。和田玉這天然寶貝,里面肯定是有結構的,這是客觀存在的,改不了。
說白了,所謂的“無結構”,不是和田玉內部結構徹底消失,而是指在咱們的肉眼或燈光下,看不出明顯的那些結構特征。明白不?
小Tips: 別一聽“無結構”就暈頭轉向,覺得是頂級好料。得看具體情況,還得綜合判斷!
很多人有個誤區,覺得“碧玉里面要是有結構,那肯定就是假的”。這種想法太nve了! 咱們得客觀點,僅僅靠內部結構這點區別,很難就斷定這塊石頭是不是真玉。 鑒別真假玉,那得是個技術活,得從多方面綜合分析。
就像我上次,收到一條說是和田料的手串,第一眼就覺得不對勁,打燈基本一點結構都看不到。我反復調整打燈角度,才勉強看到很微小的層狀結構。摸上去手感也怪怪的,有的方向澀,有的方向又滑,這感覺……上次遇到這種完美度和手感,還是一條乳化玻璃仿的碧玉!當時我就慌了,怕又踩坑了。
所以啊,別一棍子打死,說沒結構就一定是假的。有時候,玉石內部的顆粒細得不得了,排列得特別緊密,看起來就好像沒有結構一樣,這叫“過眼無結構”。要是連打燈都看不出結構,那更牛了,叫“過燈無結構”。聽起來是不是賊誘人?
但現實往往很骨感!“過眼過燈無結構”的玉石確實存在,但那可是萬里挑一,稀罕得很!相對而言,像青海料的一些和田玉,就容易出現“無結構”的情況,它們透亮水潤,看著就舒服。
敲黑板: 認準了!“無結構”≠“真玉”,“有結構”≠“假玉”!別被表象迷惑了雙眼!
很多人打燈就一個姿勢,從側面懟過去。告訴你,這樣可能啥也看不出來!為啥?可能這塊料子本身就薄,或者表面有皮色擋著。有時候,從背面打光,反而更容易看到玉石的內部結構。 所以啊,打燈要靈活,多試試不同的角度,全方位觀察,才能更準確地判斷。
像我之前遇到的那條手串,不就是因為打燈角度沒找對,差點就誤判了嗎?真是“翻車”現場!
咱們得搞清楚,和田玉的質量,并不完全取決于有沒有結構! 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呢!比如顏色怎么樣?是不是那種很舒服、很自然的顏色?摸上去手感如何?油不油潤?溫不溫潤?這些也很關鍵!
沒必要過分強調打光下的結構! 把眼光放長遠點,綜合評估這塊玉的整體品質。有時候,結構稍微明顯一點,但顏色、油性、手感都特別棒的玉,可能比那些“完美無瑕”的“無結構”玉更值得擁有!
咱們說了,“完全無結構”在現實中幾乎不存在。如果一個賣家,或者一件玉器,把“無結構”吹得天花亂墜,說成是絕對的標準,那就要小心了! 特別是價格還特別誘人,那更得留個神。
現代科技這么發達,人造的東西模仿得越來越像真玉了。比如那些玻璃仿玉、塑料仿玉,在成分上是人造的,但視覺效果上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它們就可能給你一種“無結構”的假象。
當你看到一塊“完美無瑕”的玉,尤其是價格還特別美麗的時候,一定要多個心眼,綜合運用前面說的方法,仔細鑒別! 別被表面的“完美”沖昏了頭腦!
總結一下: 看玉不能只看“結構”這一條,得多管齊下!打燈角度要全,玉質要素要全看,還要警惕那些“過于完美”的陷阱!
除了上面說的三點,還有一些小技巧和工具,也能幫咱們鑒別玉石:
特征 | 真玉(以和田玉為例) | 假玉(如玻璃仿玉) |
---|---|---|
內部結構 | 通常可見纖維交織、片狀、柱狀等結構(肉眼或打燈下) | 可能無結構,或可見氣泡、流動紋、結晶顆粒等非天然結構 |
手感 | 溫潤、細膩、有油性、有分量 | 可能冰冷、粗糙、光滑但無油性、輕飄飄 |
顏色 | 顏色自然、均勻,過渡柔和 | 顏色可能過于鮮艷、均勻,或有色塊、色斑,過渡生硬 |
聲音 | 清脆悅耳 | 沉悶、沙啞 |
(注:以上對比僅為部分特征,具體情況需綜合判斷)
買玉這事兒,不能急躁,也不能迷信。特別是“無結構”這種說法,更要理性看待。記住:完全無結構的玉石不存在,聲稱有完全無結構的很可能是假貨。 但反過來,有結構的也不一定就是假的。
多學習、多實踐、多比較,掌握一些基本的鑒別方法,就能大大降低買到假貨的風險。遇到拿不準的,別猶豫,多問問行家,或者干脆不買,?? 省得最后后悔。
希望大家都能避開那些坑,用合理的價格買到稱心如意的真玉,享受玉石帶來的那份寧靜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