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最近啊,我那搞收藏的表哥,拿著一塊看起來油光水滑的翡翠原石,問我這老包漿到底值不值錢。他說是從老爺爺那里傳下來的,年頭不少,但具體多少他也說不清。這讓我想起現在網上老有人問“老包漿值錢嗎?”、“到底多少錢?”這類問題。感覺大家都對這玩意兒挺好奇的,但又不太懂,容易踩坑。
老包漿說白了就是翡翠原石表面經過長時間把玩、接觸空氣、沾染油脂后形成的一層自然光澤和顏色變化。就像咱們老物件時間長了會泛出那種溫潤的光澤一樣,翡翠原石也是這樣。這種包漿不是人為做出來的,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摸起來手感特別好,滑溜溜的,有點像摸老玉的感覺。它不是翡翠內部的東西,只是表面形成的一層東西,但能反映出這塊石頭被人重視、被好好對待的歷史。
包漿本身不值錢!重點來了,包漿本身不值錢!它只是個“加分項”。真正值錢的是包漿背后代表的幾個東西:一是證明這塊石頭被長期保存下來了,沒被丟掉;二是說明它可能被懂行的人把玩過,不是沒人要的石頭;三是包漿好的石頭通常內部結構也比較穩定,可能品質不錯。所以你看,包漿是塊“敲門磚”,能讓你更關注這塊石頭,但錢是給整塊石頭,不是給那層包漿。
不一定!這點要特別注意。老包漿只能說明這塊石頭“活下來了”,不能說明它內部一定有好貨。有些石頭外表包漿看著不錯,內部可能全是裂,或者種水很差。就像人一樣,表面看著光鮮,里面可能一團糟。所以看到有包漿的原石,別激動,還是要像平常一樣,仔細觀察它的結構、顏色、透明度等。包漿只是輔助判斷的參考,不是決定因素。我表哥那塊石頭,后來請專家一看,包漿確實老,但內部沒啥價值,差點沒哭出來。
這是個技術活!天然老包漿摸起來是溫潤的,有層次感,顏色過渡自然,有點“油汪汪”的感覺。而“做舊”的包漿通常看著很假,要么顏色死板,要么過于均勻,手感也差,要么過于油膩,要么干巴巴的。做舊包漿往往是為了掩蓋石頭本身的缺陷,所以你仔細看,可能會發現包漿特別厚的地方正好是石頭有瑕疵的地方。記住,真包漿越玩越亮,假包漿越看越假。多看實物,多上手感受,時間長了就能感覺出來。
影響是有的,但不是決定性的。一般來說有真包漿的石頭,在同等品質下會比沒包漿的貴個10%-20%左右。但這得看具體情況:如果這塊石頭本身品質就很好,那包漿就是錦上添花,價格能高不少;如果石頭本身就很差,那包漿的作用就小很多,可能就值個收藏價值。 包漿的年代、包漿的品相也很重要。那種傳說中“傳世老坑”的包漿,價格自然要高。但別把包漿當成撿漏的萬能鑰匙,它只是價格構成中的一個因素。
這真是個難題!年代判斷主要靠經驗,沒有絕對標準。你可以觀察包漿的顏色、厚度、均勻度。比如,清朝的包漿可能偏黃,民國時期的可能偏褐,但這也只是個大概。更關鍵的是看包漿是不是和石頭本身的材質融合在一起,有沒有那種“歷史沉淀感”。老包漿通常不是一兩天形成的,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如果你看到一塊石頭,包漿看著很新,或者顏色很怪,那就要小心了。 可以結合一些歷史知識,比如包漿的工藝特點、磨損痕跡等,輔助判斷。
需要,但不是你想的那種!老包漿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保養的目的不是讓它“變新”,而是保持它的原貌。平時注意別磕碰,別用硬物刮擦,別接觸強酸強堿。如果包漿看著有點干,可以用干凈軟布輕輕擦拭,保持一定的濕度。記住,“養包漿”不等于“做包漿”,別想著給它上油上蠟,那樣反而可能毀了原來的包漿。最好的保養就是把它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偶爾拿出來欣賞一下,感受那份歷史的沉淀感。就像對待老朋友,不用刻意做什么,保持尊重就好。
當然不是!沒有包漿不代表不好!很多新開采的翡翠原石品質也很好,只是沒經過時間的洗禮而已。包漿只是歷史的見證,不是品質的保證。現在市場上也有很多高品質的新料,種水色俱佳,價格也很高。所以不要迷信包漿,還是要看石頭本身的品質。如果你追求的是歷史感和收藏價值,那包漿可能重要一些;如果你就是想找塊好翡翠加工成飾品,那包漿反而是次要的。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就好,別被“老包漿”這個概念綁架了。
關于翡翠原石老包漿值不值錢、值多少錢的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老包漿是歲月的痕跡,是歷史的見證,它確實能增加一塊石頭的魅力和價值,但絕不是決定性因素。在收藏翡翠原石時,還是要回歸本質,仔細觀察石頭的品質,結合自己的需求和預算來做決定。記住,喜歡最重要,別被概念忽悠了!
特點 | 說明 |
---|---|
真包漿 | 自然形成,溫潤有光澤,手感好 |
假包漿 | 人為做舊,顏色死板,手感差 |
價值影響 | 錦上添花,非決定因素 |
?? 小提示:多看多摸多學習,別急著下手,避免踩坑!
Copyright ? 2000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