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最近我在網上刷到一個視頻,講的是怎么辨別羊脂玉的潤度。看完后我整個人都懵了,因為之前買了一塊所謂的“羊脂玉”,結果摸起來像石頭一樣干巴巴的,完全不“潤”。這事兒讓我意識到,原來大家對“潤”的理解真的不一樣。
羊脂玉,聽著就挺高級的,其實它是一種玉石,顏色偏白,質地細膩,看起來像羊油一樣光滑。很多人覺得它是玉中的貴族,但其實它也不是萬能的。
羊脂玉的名字來源于它的顏色和質感,像羊的脂肪一樣白又滑。不過現在市場上很多“羊脂玉”都是假的,真假難辨。
有人跟我說:“你要是買到真羊脂玉,那可是賺到了。”但我現在只想說:別騙我了,我已經被“潤”了。
“潤”這個詞聽起來很玄,但其實很簡單。就像你手上沾了點水,再擦干,那種滑溜溜的感覺。
如果你摸一塊玉,感覺像是在摸一塊濕毛巾,那就是“潤”。如果摸起來像砂紙,那就不是“潤”。
“潤”不是靠看的,而是靠手去感受的。有時候看照片可能以為很“潤”,但實際摸起來卻很干。
“透潤”就是透光性好,光線穿過玉的時候會有一種柔和的光暈。
“白潤”就是顏色白,同時也很潤。這兩種各有千秋。
有人喜歡透潤,覺得它更有靈性;也有人喜歡白潤,覺得它更干凈。
我個人覺得,兩者都可以,關鍵是你要自己喜歡。
“油潤”確實和“潤”有關,但它更強調一種油脂感。
就像你手上涂了層油,摸起來滑滑的,這就是“油潤”。
但“油潤”不一定代表質量好,有時候可能是打蠟或者拋光過度。
別被“油潤”兩個字忽悠了,還得看整體。
“溫潤”這個說法有點意思,聽起來好像玉是暖的。
其實,玉石本身是冷的,只是因為“潤”,摸起來才不會那么冰。
“溫潤”更多是一種形容詞,用來表達觸感舒適。
但有些人可能會用“溫潤”來掩蓋玉不夠“潤”的事實。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用手摸。
如果你摸上去像絲綢一樣滑,那就是“潤”。
如果摸起來像玻璃一樣硬,那就不是“潤”。
可以看看玉的表面有沒有光澤,有光澤的通常更“潤”。
“潤”當然重要,但價格不是唯一的標準。
有些玉雖然“潤”,但品質一般,價格卻很高。
有些玉可能“潤”得不夠,但工藝好,也值得收藏。
別一看到“潤”就沖動消費,理性一點。
“潤”和“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白”指的是顏色,“潤”指的是質地。
有的玉很白但不“潤”,有的玉“潤”但不太白。
不能只看顏色,還要看手感。
羊脂玉的“潤”是個很主觀的東西,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
我以前總覺得“潤”就是好看,現在才發現,它更是一種手感。
以后買玉,我一定要親自摸一摸,別再被“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