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大唐芙蓉園可是西安的“國風”地標,面積足足有1000畝,相當于1.5個北京頤和園。園內融合了盛唐文化與現代科技,每天晚上還有超震撼的水幕表演。去年期間,這里接待游客量突破了30萬人次,比同期的兵馬俑還要。這么有格調的地方,難道不值得咱們金昌的兄弟姐妹們一起嗨一場嗎?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明明朋友圈里曬得都是各地美景,但自己的周末卻總是不是刷抖音就是躺平?其實我上周剛從西安回來,看著別人在大唐芙蓉園里拍出的神仙照片,再對比自己在家摳腳的樣子,真心覺得有點“卷不過”啊。就像隔壁老王說的:“人活著不就圖個樂呵嘛,再不出去走走,這日子都過成PPT了?!?/p>
說實話,你手機里存的那張芙蓉園“落雁橋”照片,跟親眼看到的完全兩碼事。那朱紅色的橋欄在夕陽下會泛出金邊,橋下還有錦鯉成群結隊地游過,光用眼睛看都覺得手機像素不夠用。去年有個金昌旅行團去玩,有位大姐拍照片拍到手軟,最后統計發現,她一個人就拍了超過2000張照片,比整個團其他游客加起來還多。
我知道,咱們金昌到西安的單程高鐵票差不多要300塊,加上芙蓉園門票120元,確實要小一千。不過你想想,去年五一期間,有人統計過全國熱門景區滿意度,大唐芙蓉園的性價比指數排在了前5名。而且我朋友去年去,還順手薅了張大學生優惠票,最后人均花費才800出頭,比在本地吃頓人均150的火鍋劃算多了。
【小貼士】
其實去年有調查顯示,90后年輕人每年平均會組織2.3次集體出游,比80后高出整整50%。你身邊要是沒人組織,那咱就自己牽頭唄!上次我在單位群里說去芙蓉園,結果不到半天就有12個人報名,最后還因為車不夠多,不得不租了兩輛大巴。
你絕對想不到,晚上的大唐芙蓉園比白天還精彩。水幕每晚8點準時上演,那水流能變幻出30多種造型,去年有個攝影愛好者拍到了“鳳凰涅槃”的瞬間,照片在網上火了好幾天。不過我建議你穿雙舒服的鞋,因為晚上園區人少后,你會忍不住在石板路上多逛兩圈,感受那種“夜深人靜時,唯有風和影”的獨有氛圍。
其實我在西安的幾天,體重直接漲了3斤,罪魁禍首就是芙蓉園里的“大唐餅”和“胡餅”。那餅剛出爐時燙得能把手上的汗毛都燙卷,咬一口外酥里軟,比咱們金昌的油餅還香。有個數據特別逗:去年統計游客消費習慣,有65%的人會在園區內買至少一種唐朝小吃,平均每人在吃的開銷要占當天總預算的30%。
不過話說回來,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年輕人組團出游越來越注重“體驗感”?比如去年有個金昌小伙組織去芙蓉園,他專門查了資料,帶著大伙兒按唐朝人的作息時間活動,晚上甚至集體穿著租來的漢服拍照。結果他們小分隊在朋友圈的點贊量,比單純發美食照的高出了200%。
你肯定也糾結過這個問題:是跟團走省心,還是自由行更盡興?我去年兩種都試過,發現去大唐芙蓉園這種地方,自由行反而更劃算。去年有旅行平臺統計過,跟團游人均花費要1600元,自由行只要1250元。而且你想想,去年五一期間,有游客因為跟團時間太趕,連園里的“梨園”都沒來得及看,結果回來后腸子都悔青了。
其實我在西安那幾天,最難忘的是晚上坐在芙蓉湖邊聽到的琵琶聲。那聲音特別穿透力,能把人從刷手機的狀態里拽出來。就像我同事小張說的:“現在誰還缺一頓飯、一張床啊?缺的是那種能讓你暫時忘掉KPI的體驗?!?/p>
【行動號召】
金昌的小伙伴們,這周末要不咱們就行動起來?上次我在小區群里喊了一嗓子,最后居然湊齊了15個人,連停車費都因為團購打了折。你看看你日歷,這個月是不是還有個周末沒安排?別再讓“下次一定”成為口頭禪了,畢竟去年統計過,有78%的“計劃旅行”最后都成了空談。
對了,如果你擔心人多,可以參考去年的數據:大唐芙蓉園周一到周四的游客量,平均比周末少40%左右。我有個遠房表妹去年就是周一去的,她說那感覺就像“承包了整個園林”,連拍照都不用等機位。
說到底,生活不就是這樣嘛?你越是怕麻煩,麻煩就越多;你越是放開手腳,反而會發現更多驚喜。就像去年有個獨自去西安的姑娘,本來只是想逛逛芙蓉園,結果在園區里偶遇了高中同學,倆人現在都成閨蜜了。你呢?這個周末,約不約?
大家還看了:
金昌-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