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去過四會的寶迷:廣東的玉竟然都來自外地? locals都咋想的
說到廣東的四會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咦這不是個盛產翡翠的地方嘛?”但其實吧四會自身并不產玉人家可是個“外來戶”。聽我給你慢慢道來。
我第一次去四會的時候完全沒想到這么個小地方居然能成為全國最大的翡翠加工基地。那陣仗簡直是遍地都是玉石到處都能看到匠人在雕琢玉石。走在路上隨便問個人:“嘿你知道咱們四會的翡翠是從哪來的嗎?”他們都會笑著回答你:“哎呀別看咱們這里熱鬧其實玉都是從那邊運過來的。”
說實話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還挺震驚的。心想,這么大的市場,這么多的貨,怎么都得有自身的原產地吧?但仔細想想,四會的地理位置確實牛啊。它靠近珠三角,交通方便,而且離香港也不遠,這樣的條件讓四會成了進口翡翠的理想集散地。再加上這里有一群手藝精湛的匠人,把從等地運來的原石雕琢成各種精美的玉器,久而久之,四會就變成了“玉器之鄉”。
不過呢,四會本地也有若干人會告訴你他們其實也有自身的“小驕傲”。雖然大部分玉料確實是從外地來的,但四會本地也有些天然的玉石,比如在木棉山、紅坑、雷峰這些地方,也能找到若干不錯的玉石礦藏。不過這些產量相對少得多,更多還是靠外地供貨。所以呢,四會人其實對這個事情看得挺開的,他們更在意的是怎么把這些玉料變成藝術品。
其實,四會能發展成今天的模樣,離不開幾代人的努力。據說,清末民初的時候廣州那邊的玉器匠人因為戰亂跑回了四會,把他們的手藝帶到了這里。那時候的四會還很不起眼,但這些匠人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地就把玉器產業給做起來了。后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四會的玉雕工藝也越來越精細,到現在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現在四會不僅加工翡翠,還做瑪瑙、岫玉等各種玉石制品,真是讓人眼花繚亂。
當然啦,作為一個外地來的寶迷,我在四會逛了不少玉器店,也聽了不少行話。比如說“天光墟”就是四會的一大特色,每天早上五點到八點,上千個小攤檔擺出來賣玉器,那場面熱鬧得很。有時候運氣好還能淘到便宜的好貨呢。不過呢,買玉器此類事,說到底還是要懂行才行,不然很容易踩坑。像那些看起來特別漂亮的翡翠,可能是染色的;還有些所謂的“老坑玻璃種”,其實是假的。大家去四會玩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最好找專業人士幫忙鑒定。
四會雖然不是玉石的原產地,但通過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努力硬是把這個小地方變成了全國的翡翠交易。本地人對此的態度也很坦然,他們覺得只要能把這些玉石變成藝術品,讓更多人欣賞到它的美,那就夠了。而且你看,現在四會的玉器市場那么繁榮,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給很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其實啊,四會的故事也讓我想到一句話:“酒香不怕巷子深。”雖然四會本身不產玉,但它憑借著獨有的地理位置、精湛的工藝以及勤勞的,硬是在競爭激烈的玉石市場里闖出了本人的一片天地。這讓我對這個小城市刮目相看了不少。
最后再說一句,假若你有機會去四會的話,不妨去一趟天光墟,感受一下那種熙熙攘攘的熱鬧勁兒。說不定,你還能淘到一件屬于你的寶貝呢!
編輯:翡翠-合作伙伴
本文鏈接:http://www.51taibao.com/feicuiwu/1926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