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臺北故宮的翡翠手串,綠得各有千秋:淺綠翡翠配蜜蠟:18顆淺綠珠子像春天的柳葉,配蜜蠟佛頭和石榴石墜角,清新中透著貴氣;翡翠珊瑚撞色:珊瑚珠的紅與翡翠的綠大膽碰撞,再加上金剛杵、荷花飾件,妥妥的「宮廷撞色教科書」;翡翠荷葉背云:珊瑚手串搭配翡翠荷葉形背云,浮雕的荷葉紋路細膩到能看見「葉脈」。更多故宮翡翠珍品欣賞 清代的翠太平有象磬,高24cm,長25cm,厚0.7cm。

清代翡翠十八子手串 清代老坑翡翠翎管 從檔案所記來看,在雍正朝,翡翠更多地被稱之為“云產石”,從雍正七年至雍正十二年,幾乎每年均有進貢,收貯,且基本為各色數珠,數量也較多,一次常有四十盤之多。乾隆一朝直至清末,在清代宮廷檔案中除了翡翠、云產石的稱呼外。

再者十八子手串不似朝珠那般有著森嚴的等級規定(不得擅自跨級佩戴某種材質的朝珠),其材質和佩戴方式都相對比較自由,于是乎這些后宮娘娘們便開始“整活”了。將手串掛在衣襟處既能壓住輕薄的衣物,又能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后來這種做法便風靡了整個皇宮,并成為一股潮流席卷全國。它是故宮博物館中備受女性青睞的手串之一,以其精美的設計和獨特的材質吸引著無數目光。 這款翠十八子手串由18顆翡翠干青精心串制而成,周長約為30厘米,珠徑2厘米。手串中巧妙地鑲嵌了兩顆粉色碧璽節珠,增添了一抹亮色。 下節珠與碧璽佛頭相連,佛頭下方裝飾著精致的靈杵,靈杵上穿珍珠。

02 翡翠魚式盒:藏品類別: 翡翠盒 藏品的歷史背景和來源: 翡翠魚式盒是故宮館藏的一件著名翡翠藏品。盒的形狀呈魚形,兩半相扣成盒。盒內刻有乾隆御制詩詠痕都斯坦玉魚。對于它是否真的來自痕都斯坦玉器,學者們有不同的觀點。藏品的特點和特色: 翡翠魚式盒長28厘米,寬6厘米,厚9厘米。

在故宮博物館的珍寶館內,藏匿著清朝時期的紅配綠珠寶首飾。它們的色彩似乎與當今的審美觀念有所出入,但它們所展現的工藝之精湛,設計之精美,無不令人驚嘆。那些紅色,多是由碧璽和紅寶石勾勒而成,而綠色則主要由翡翠點綴。盡管這兩種顏色看似天壤之別,卻在這珠寶首飾中和諧共舞,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美。

上圖這對清代的翡翠鐲子,顏色濃郁翠綠,水頭很足,堪稱“高翠”,鐲呈橢圓形,外側陰刻如同包袱系結的袱系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由于手鐲非常費料,哪怕是各大博物館,目前也鮮有水潤且滿綠的翡翠手鐲藏品對外展出。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除了手鐲。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清伽楠翡翠手串 伽楠翡翠手串,1980年代在沈陽市沈河區一名收藏家處購得。伽楠木子珠18顆,翡翠母珠兩個,墜飾為透雕翡翠雙桃牌1枚,下方有翡翠墜1個及弟子珠兩串。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清伽楠碧璽手串 伽楠碧璽手串,購自沈陽市大東區萬泉鄉。伽楠木子珠18顆,碧璽母珠和隔珠各一顆。

踏入臺北故宮博物館,兩件珍寶必定讓人流連忘返。一是那翠玉白菜,作為十大鎮館之寶中的佼佼者,它每年都引來無數游客的爭相觀賞,只為一睹其非凡風采。而另一件不可錯過的珍品,便是清十八子手串。這款手串在清朝時期風靡宮廷與貴族圈,其獨特的質感和韻味,讓人在把玩中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沉。

清伽楠翡翠手串 伽楠翡翠手串,這條手串不是由北京故宮調配的了,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從沈陽的一名收藏家手中收購來的,這條伽楠翡翠手串,整體由18顆伽楠珠子構成,而頂珠和佛頭,則使用的是翡翠制作而成,下面墜以透雕翡翠雙桃版,還有翡翠背云和弟子珠兩條。清伽楠碧璽手串 伽楠碧璽手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