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出發!日喀則之旅,你敢來挑戰高反嗎???
從銅仁出發,一路向西,穿越云貴高原,最終抵達海拔3800米的日喀則,這趟旅程堪稱一場身體與意志的雙重挑戰。想象一下,從300米海拔到3800米,你就像坐上了人生的過山車,每一步都充滿未知和刺激。不過高反這回事,真的不是鬧著玩的,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過來人的肺腑之言
其實,我當初也是一頭熱,覺得高反嘛,忍忍就過去了。結果呢?剛到日喀則的第一天,頭痛得像要炸開,走路都像踩在棉花上。你想想,別人都在朋友圈曬風景,你卻在酒店床上哼哼唧唧,這滋味,真的不好受。而且,高反可不是鬧著玩的,嚴重了可能危及生命,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高反到底有多“猛”?
你知道嗎?根據統計,海拔超過3000米的地方,高反的發生率高達60%以上。而日喀則的平均海拔是3800米,這數字可不是隨便說說的。比如,我朋友小張,身高一米八,體重180斤,平時健身達人一枚,結果到日喀則第一天就“趴”了,這真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所以說,別以為身體好就沒事,高反這東西,真的不講道理。
那些年,我們對抗高反的“土方子”
其實,對抗高反,民間有很多“土方子”,比如提前吃紅景天、多喝水、少活動。不過我個人覺得,這些方法的效果因人而異。比如,我有個同事,提前一個月開始吃紅景天,結果到了日喀則照樣被高反“打倒”。不過話說回來,這些方法總比什么都不做強,至少心理上會踏實一點,對吧?
行程安排:步步為營還是一步到位?
關于行程安排,有兩種主流觀點:一種是“步步為營”,也就是慢慢適應海拔變化;另一種是“一步到位”,直接沖到高海拔地區。我個人更傾向于前者,畢竟身體不是鐵打的。比如,我那次旅行,特意在林芝(海拔3000米)多待了兩天,結果到了日喀則,明顯感覺舒服多了。不過這也要看個人體質,畢竟每個人的適應能力都不一樣。
高反的“隱形”:你注意到了嗎?
其實,高反不僅僅是頭痛、惡心那么簡單,它還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并發癥,比如高原肺水腫、腦水腫。這些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嚇人?不過你也不用過于緊張,只要做好預防措施,比如避免劇烈運動、保持情緒穩定,大部分情況下,高反都是可以控制的。比如,我有個朋友,就是因為爬山太猛,結果高反直接升級,最后不得不緊急下撤,這真是個教訓。
數據說話:高反與年齡、性別的關系
根據一些研究數據,高反的發生率與年齡、性別有一定關系。比如,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高反,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高反癥狀。不過這些數據僅供參考,畢竟每個人的體質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我那次旅行,隊伍里有個60歲的阿姨,全程高反癥狀很輕微,反而是幾個20多歲的年輕人反應激烈,這真是個有趣的現象。
高反“后遺癥”:你真的了解嗎?
其實,高反的“后遺癥”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持久。比如,有些人下撤到低海拔地區后,仍然會感覺乏力、頭暈,甚至失眠。比如,我有個同事,從日喀則回來后,整整一周都感覺身體不對勁,這真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如果你真的要去高海拔地區,一定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別以為下撤就萬事大吉了。
高反的“爭議焦點”:依賴還是自然適應?
關于高反,一直有個爭議焦點:到底要不要依賴?比如,乙酰唑胺這種,雖然效果顯著,但長期使用可能會有副作用。不過不使用,又擔心高反無法控制。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取決于你的個人選擇和的建議。比如,我那次旅行,有些人選擇提前吃紅景天,有些人選擇備用乙酰唑胺,結果都挺過來了,這說明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
最后的話:挑戰高反,你準備好了嗎?
其實,挑戰高反,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考驗,更是心理上的挑戰。比如,你可能會在某個瞬間突然懷疑自己:“我到底能不能行?”不過當你站在珠峰,看到那壯麗的風景時,所有的辛苦和痛苦都會變得值得。如果你真的想去日喀則,那就勇敢地去吧,畢竟,人生能有幾回搏?

責任編輯:冰川探險者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