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普洱茶膏,這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用上好的普洱茶葉,經過十幾道工序精心熬制,最后濃縮成黑褐色膏狀。據說在清朝,這玩意兒可是宮廷貢品,皇帝老兒都愛喝?,F在市面上好茶膏一斤能賣到幾千塊,比黃金還貴。不過這手藝現在會的人真不多,感覺快失傳了。
前兩天我朋友問,"茶膏不就是濃縮的茶嗎?"我差點沒氣死。你想想,普通茶葉泡水喝,茶多酚含量才0.5%左右,而茶膏能達到40%以上!這可不是簡單濃縮,是整個制作工藝的結晶?,F在市面上很多號稱茶膏的,其實就是茶粉糊弄人,價格卻貴上天。這事兒讓我挺無奈的,好東西就這樣被糟蹋了。
其實做茶膏第一步就難倒不少人。你得分清什么茶適合做膏。比如古樹春茶,茶多酚含量能達到12-15%,比臺地茶高出近一倍。我跟茶農聊天時聽他們講,去年一公斤優質原料能賣到800塊,比普通茶葉貴三倍不止。不過這錢花得值,好料才能出好膏,這點我深有體會。
熬茶膏這活兒,簡直是個技術活。我第一次跟著老師傅學的時候,那灶火得控制在60℃以下,高了茶膏就焦了,低了又熬不出味道。老師傅說他們家熬一鍋膏要6個小時,現在機器都快多了,2小時搞定。不過喝起來總覺得差點意思,那種木柴火慢慢熬出來的焦香,機器哪能模仿得了。
傳統熬制 | 現代工藝 |
耗時6-8小時 | 2-3小時 |
成品率45% | 成品率65% |
你有沒有注意過,茶膏冷卻后為什么會裂開?其實這跟濕度控制有關。老師傅說,環境濕度得保持在65%左右,低了就裂,高了又太軟。我去年在昆明茶馬古道見到的老作坊,那屋子里放滿了水盆,就是調節濕度用的?,F在很多都用空調控制,可那感覺就是不一樣,你說是不是?
其實現在茶膏市場亂得很。我上周去茶葉市場,看到那種一盒賣幾十塊的"茶膏",拿起來一摸就知道是假的。真茶膏摸起來是那種油潤的感覺,假的就干巴巴的。更氣人的是,有些商家直接拿茶粉加膠水糊弄人,檢測發現重金屬含量超標8倍!這事兒讓我挺氣憤的,好東西就這樣被他們敗壞了名聲。
檢測數據對比真茶膏:茶多酚含量 38.5% 假茶膏:茶多酚含量 0.8%
你有沒有試過純喝茶膏?我第一次喝差點沒吐出來,那味道太濃了。其實好茶膏應該像巧克力一樣,先苦后甜,回味悠長。我老師傅教我,用60℃的溫水化開,一杯頂三泡茶。不過現在年輕人都不愛喝這個,覺得太老派了。其實這玩意兒就像紅酒,得慢慢品才有味道,你說對吧?
其實現在茶膏這行當挺尷尬的。傳統工藝太慢,一天只能做幾斤;現代工藝又太糙,味道不對。我前兩天跟幾個茶商吃飯,他們說現在年輕人根本不認這個,寧愿喝速溶咖啡。不過我覺得這玩意兒還是有價值的,就像老物件一樣,得有人傳承下去。你說這事兒,是不是挺無奈的?
"茶膏這東西,就像老手藝,機器做不出那味兒。"
其實現在做茶膏的廠家全國加起來不到20家,年產量不到5噸。你想想,普洱茶年產量幾十萬噸,這比例多小啊。不過也有好消息,去年云南幾個老字號開始搞非遺傳承,總算讓人看到了希望。這事兒吧,急不得,得慢慢來。
其實茶膏這東西,未來大概率會走精品路線。你看看現在高端茶市場,那些收藏級的茶膏動輒上萬。我估計再過十年,會像紅酒一樣,分產區、年份、等級。不過現在的問題是,標準太亂,什么都能叫茶膏。這事兒吧,得行業自己管好自己,你說是不是?
其實吧,做茶膏就像做人,急不得。你想想,一鍋茶膏熬下來要6小時,就跟人生一樣,得慢慢來。現在這社會都太急了,什么都想快,可好東西從來都是慢工出細活。這事兒吧,挺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