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玉在文化里地位超高,從古代帝王到現代收藏家,都把它奉若珍寶。但你有沒有過這種瞬間:摸著那冰涼的石頭,心里嘀咕“這玩意兒真值那么多錢?”其實不光是你,我以前也老這么想。今天咱就聊聊,為啥玉在咱們眼里,有時候就像塊路邊撿來的普通石頭。
說實話,每次看到玉器標價幾萬、幾十萬,我都替自己捏把汗。你想想,一塊石頭,硬度只有5-6(摩氏硬度),比玻璃還軟,隨便用刀就能劃出痕跡。其實,這硬度在寶石里算低的,鉆石可是10,藍寶石9,人家玉憑什么這么貴?我朋友上周剛買了個玉鐲,花了三萬,她老公還嘟囔:“這錢夠買輛代步車了。”
其實玉的價格波動特別大。拿和田玉來說,2020年時一級白玉價格每克才500多,現在好的能到2000+。不過這玩意兒不像黃金有明確國際報價,全靠“眼緣”。我表哥去年花8萬買的玉佩,專家說可能是青海料,瞬間感覺血虧。其實,很多商家就是利用“稀缺性”做文章,比如“羊脂玉”一年產量不到10公斤,但市場上到處是“羊脂級”的,你說逗不逗?
其實玉的文化價值挺玄乎。比如“君子比德于玉”,但孔子那會兒玉還真是貴族專享,現在滿大街都是。我上周在義烏市場看到,一公斤岫巖玉才200塊,老板說“包你戴著有文化”。不過話說回來,你摸過真玉嗎?那種溫潤的觸感,確實和普通石頭不一樣。我同事小李說:“第一次戴玉手鐲,冬天摸起來不冰,夏天不燙,真神奇。”
其實玉的導熱性確實特殊,比普通石頭慢30%左右,所以手感溫和。但這個特性,在石英巖里也有,價格卻差了十倍不止。
你猜怎么著?很多“假玉”其實是石英巖或玻璃。我鄰居大媽花5000買的“和田玉”,鑒定說就是石英巖,成分差異不到3%。不過真玉的內部結構確實特殊,比如翡翠的“翠性”,在光下能看到片狀閃光。但這個特征,在部分石英巖里也能看到。其實,很多消費者根本分不清,就像我前年買的手串,賣家說是“金絲玉”,后來發現就是普通的石英巖。
現在玉市場水很深。比如“新玉”和“老玉”的價格差,能到5倍。我朋友老王收藏玉器20年,他說:“現在市場70%是仿古的。”不過你想想,2022年玉器交易額超800億,其中收藏級只占15%。其實大部分消費者買的,還是那種幾百塊的“裝飾玉”。就像樓下玉器店老板說的:“真想收藏?少看點抖音,多去國檢看看鑒定報告。”
數據對比:普通消費者購買的玉器中,80%是石英巖仿制品,但商家標注率不到30%。2023年玉器投訴案件同比增長45%,主要問題是“以次充好”。
其實最逗的是,每次被親戚催買玉,我都想起我媽的話:“戴玉保平安。”不過你想想,現代醫學哪有證據支持這個?不過當我摸著自己200塊買的“玉”手鏈時,確實感覺心情好點。就像上次體檢,醫生說我血壓穩定,我媽立刻說:“肯定是玉顯靈了!”其實,這心理安慰值錢嗎?我覺得值,但值不值那個天價,就難說了。
tl;dr: 玉確實有特殊物理特性,但市場溢價嚴重。消費者往往被文化濾鏡和營銷話術綁架,花了高價買“心理安慰”。下次買玉前,建議先了解成分鑒定,再決定是收藏還是裝飾。
其實,現在年輕一代買玉更理性了。比如我女兒她們,寧愿花3000買設計款,也不愿意花3萬買“傳家寶”。其實,這挺對的。就像我上周在商場看到的,一個現代設計的玉雕作品,價格才800,比傳統款便宜90%。不過那些“大師作品”依然能賣到天價,比如某名家的一塊玉牌,拍了120萬。其實,這就像藝術品市場,價值一半在材質,一半在“故事”。
其實,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網上賣玉的,都開始強調“文化傳承”了。比如“乾隆同款”“出土古玉”這類話術,聽得耳朵都要起繭。不過就像我表弟說的:“賣玉的天天說文化,自己連考工記都沒讀過。”其實,這市場挺有意思的,一邊是文化信仰,一邊是商業利益,中間夾著咱們這些消費者,你說,咱們是韭菜,還是信徒?
大家還看了:
編輯:翡翠-合作伙伴
本文鏈接:http://www.51taibao.com/feicuige/2254851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