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評論







前兩天跟朋友聊天,聊到普洱茶,結果發現大家對普洱茶工藝的分類一頭霧水,有人說生茶熟茶,有人說曬青烘青,還有人直接說“反正貴的就是好的”... 哎呀媽呀,這簡直比選對象還難!感覺像是進了迷宮,到處都是坑,一不小心就踩進去了。這問題可太普遍了,很多人想買普洱茶,但工藝這關就卡住了,要么買貴了,要么買錯了,要么買回來放壞了,真是讓人頭大!
所以啊,今天就好好給大家捋一捋,普洱茶的工藝到底是怎么分類的,怎么才能避坑,買到心儀的好茶!
普洱茶工藝說白了,主要就是兩大塊:**生茶工藝**和**熟茶工藝**。生茶,就是咱們常說的“曬青毛茶”,簡單點說,就是茶葉采摘下來之后,經過殺青、揉捻、曬干這三步,然后就直接壓成餅、磚、沱啥的。熟茶呢,就是在生茶的基礎上,多了一道**“渥堆發酵”**的工序,這一步是關鍵,讓茶葉快速變成熟茶,口感更柔和,喝起來不刮嗓子。生茶和熟茶,就像倆性格迥異的姐妹,一個剛烈,一個溫婉,各有各的好,看你怎么選了!
曬青毛茶,就是生茶的前身!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太陽曬干**,而不是用烘干機烘干的。為啥要曬呢?因為曬干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茶葉里的活性物質,讓茶葉后期還能轉化,越陳越香。烘青呢,就是用烘干機烘干的,這種工藝常見于綠茶,烘干的茶葉,活性物質就沒了,不能后期轉化,喝起來就是那個味道,不會再變了。普洱茶必須是曬青毛茶,不能用烘青的!記住這個原則,別買錯了!
渥堆發酵,聽著挺玄乎,其實就是**“給茶葉加熱發酵”**。具體操作呢,就是把曬青毛茶堆起來,灑上水,蓋上布,讓茶葉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發酵。這個過程,茶葉里的茶多酚會大量氧化,產生新的物質,讓茶葉的口感變得更柔和,茶湯顏色也更深。熟茶那個獨特的“堆味”,就是渥堆發酵產生的,不過好的熟茶,堆味會隨著時間慢慢散掉,喝起來是醇厚的,而不是臭烘烘的。所以啊,熟茶的味道,就是渥堆發酵給的,這也是它和生茶最大的區別!
普洱茶壓成餅、磚、沱,這可不是隨便玩的,有講究!**方便運輸**,以前交通不發達,壓成緊實的形狀,方便馱在馬背上運輸。**方便儲存**,壓緊了,茶葉之間的縫隙就小了,不容易受潮,而且還能讓茶葉后期轉化得更均勻。 **好看**,餅啊、磚啊、沱啊,都挺好看的,擺在茶桌上,有儀式感。所以啊,普洱茶壓型,是實用和美觀的結合,也是文化的一種體現!
干倉和濕倉,說的是普洱茶的**儲存方式**。干倉,就是干燥通風的環境,茶葉轉化比較慢,但口感更純凈,茶氣更足。濕倉,就是潮濕的環境,茶葉轉化快,但容易發霉,產生“倉味”,喝起來有點怪怪的。所以啊,干倉茶好,濕倉茶不好?也不完全是。好的濕倉茶,如果控制得好,也能轉化出獨特的風味,但風險太大,一般人玩不了。咱們還是老老實實選干倉茶吧,安全第一!
這個是真的!但有個前提,必須是**生茶**!熟茶后期轉化空間不大,喝起來就是那個味兒。生茶呢,因為保留了活性物質,在適宜的條件下儲存,茶多酚會慢慢氧化,茶湯會越來越醇厚,香氣也會越來越豐富,這就是“越陳越香”。不是放得越久越好,也有個品飲期,過了這個期,茶葉就轉化完了,味道也就那樣了。普洱茶越陳越香,是真的,但也要講究個“度”!
新手選普洱茶,記住幾個字:**“少喝點,多學點”**。別一上來就買貴的,先從便宜的生茶開始喝,慢慢感受它的變化。熟茶呢,可以買點貨,品質有保障。還有,別聽銷售瞎忽悠,什么“古樹”、“純料”的,聽著好聽,但未必是真的。能找到靠譜的茶友,帶帶你,或者去信譽好的茶店買。多喝多比較,慢慢就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也能避開那些坑了!
普洱茶工藝,我覺得未來會越來越**規范化、標準化**?,F在市面上有些工藝,有點亂,比如有些熟茶渥堆發酵不徹底,有些生茶殺青不到位,這些都影響了品質。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標準出臺,讓普洱茶的品質更有保障。 科技也會越來越融入普洱茶工藝,比如用科技手段控制發酵過程,讓熟茶的品質更穩定。普洱茶的核心還是傳統工藝,這些科技手段只是輔助,不能取代傳統。普洱茶工藝的未來,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會讓普洱茶更好喝,也更安全!
好了,關于普洱茶工藝分類的這些問題,今天就先聊到這里。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記住,買普洱茶,別慌,多學多問多比較,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沖鴨!